中医综合护理干预月经不调的临床效果分析-内分泌失调临床分析
中医综合护理干预月经不调的临床效果分析
作为妇科常见问题,月经不调虽然不会造成致命性伤害,但若不及时就诊治疗,将引发其他病症。中医理论认为“一脉不和,周身不安”[1]。月经不调患者常伴发头部眩晕,乳房胀痛,神思倦怠以及腰骶疼痛等症状,病症常反复发作,治疗难度极大[2]。常规西药治疗虽能对激素加以调节,改善疼痛等症状,但无法治其根本。
据此,实验将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2019年1月至2019年8月期间接收的月经不调患者共138例纳入研究中,评定中医综合护理的临床应用价值。
1、资料与方法
1.1一般资料选取
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于2019年1月到2019年8月期间收治138例月经不调患者,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,每组69例。观察组患者年龄22~42岁,年龄均值(29.0±3.4)岁,病程1~7年,病程均值(3.6±0.6)年。对照组中患者年龄20~43岁,年龄均值(29.1±3.3)岁,病程1~6年,病程均值(3.5±0.8)年。两组基本资料比较,差异无统计学意义(>0.05)。纳入标准:①月经周期紊乱;②月经期间出现腰骶疼痛、眩晕等反应。排除标准:①因精神障碍无法配合研究;②月经不调病症,如雌激素分泌失常等。
1.2方法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西医护理,如药物止痛和卧床休息。
观察组患者加行中医综合护理模式,具体方法为:
①依据辨证施救原则,针对不同病情以及不同体质的患者予以中医辨证施护:体寒者喝热饮及中药热服,食用温热性食品,忌生冷寒凉食品,并每日温经散寒中药汤剂热水泡脚40min;热性体质患者饮食予温凉或清热凉血之物,忌大热性食品,不宜到高温环境下活动;虚弱体质者予以适当进补,肝郁气滞者予调畅气机疏肝解郁之品,忌食大豆等积气之品。
②日常干预:月经期适度活动,非月经期坚持体育锻炼,增强体质,提升机体免疫能力,舒筋活络,调节经脉;伴有畏寒肢冷,形色倦怠者加强保暖,避免寒气入侵而加重病情。
③饮食干预:畏寒患者应避免生冷寒凉食物;实热证患者可以食用黑木耳以及藕汁等清热凉血食物,体质虚弱患者可常食用红枣、桂圆、鸡汤等补益食品。
④心理干预:月经不调患者常病程缠绵,长时间受到困扰,“一脉不和,周身不安”,影响工作和生活,故不良情绪发生率要高于其他人群,护理上宜勤与患者交流,助其舒畅情绪,调整心态。肝主疏泄,肝气条达脉道乃畅,通则不痛。
⑤辨证施护[3]:肝郁血热者,若经量多,或月经周期不稳定,出现乳房胀痛,焦躁心烦情况,可予以荷叶丸,以收疏肝理气清热凉血止血之效。
⑥中医护理适宜技术应用:痛经属寒性体质者予以TDP照射腰腹部或者热敷,20min/次;痛经气滞血瘀伴经血中大量血块者予温灸合谷穴15min;经期避免冒雨涉水及各类水中作业,在寒湿环境下工作者应休息。
1.3观察标准总有效率判定[4]:有效为患者的经量以及经期均恢复正常,头晕眼花以及乳房胀痛等伴随症状消失;改善为患者的经期经量得以好转,腰骶疼痛等症状有所减轻;无效为无任何改善。依从性分析:对用药知识以及月经不调原因完全掌握记录4分,有所了解,个别掌握不清楚记录为3分,对小部分有所了解判定为2分,不了解判定为1分。依从性较好率=(3分+4分)例数/总例数×100%。
1.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1.0软件记录138例月经不调患者数据,其中两组护理依从性以及有效率判定用[n(%)]形式处理,行2检验以<0.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。
2、结果
2.1护理依从性分析观察组总护理依从性优于对照组,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(<0.05)。
2.2护理总有效率分析观察组护理有效率高于对照组,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(<0.05)。
2.3干预前后HAMD以及HAMA分数变化干预前,观察组HAMD(73.14±4.89)分和对照组(72.49±4.99)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(=0.7728,=0.4410);干预后观察组HAMD(30.10±2.98)分改善优于对照组(47.21±4.33)分,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(=27.039,=0.000)。
3、讨论
临床上月经不调者病情常较缠绵,治疗存在一定困难,疗程较久,反复发作引起患者担忧和焦虑[5]。因此目前临床在积极探索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,实施综合护理干预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[6]。中医综合护理干预模式是根据中医“整体观念、辨证施护”的原则,用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的理念来推进的一种全方位护理模式[7]。围绕患者病情,通过收集其身体、心理、社会环境等的变化因素资料,“护病求本”,进行综合分析,查找原因,多方位运用辅助方法,对影响健康的因素加以干预[8]。
本次数据分析,观察组患者总护理依从性81.16%优于对照组的62.32%,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(<0.05);观察组护理有效率85.5%高于对照组71.01%,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(<0.05)。另外本次研究中,干预前,观察组HAMD和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(>0.05);干预后观察组HAMD(30.10±2.98)分改善优于对照组(47.21±4.33)分,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(<0.05)。干预前,观察组HAMA(76.22±5.10)分和对照组(74.59±5.07)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(>0.05);干预后观察组(31.03±2.97)分改善优于对照组(46.20±3.00)分,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(<0.05)。
综合上述结论,中医综合护理模式应用于月经不调的临床价值显著,值得推行。
参考文献
[1]熊祎虹,姚小芹,刘宇,等.从中医寒热论治月经不调
[J].中华中医药杂志,2017,32(10):4494-4496.
[2]郭路.慢性盆腔炎中医护理干预改善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进展
[J].内蒙古中医药,2017,36(13):138-139.
[3]彭锦绣,王粤湘.中医护理干预对慢性盆腔炎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进展
[J].大众科技,2016,18(6):79-81,115.
[4]张程成.月经不调患者行体质调理法与中医补气活血法联合治疗160例的临床效果分析
[J].实用医技杂志,2018,25(1):104-105.
[5]张亚敏.对月经不调患者开展中医护理干预的临床观察
[J].健康大视野,2019,27(7):98-99.
[6]冯凤玲.观察中医护理干预对月经不调患者的作用
[J].饮食保健,2017,4(8):58-58.
[7]章慎磊,赵绪振.为虚寒性月经不调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及心理护理的效果研究
[J].当代医药论丛,2016,14(1):22-24.
[8]温国丽.不同因素及中医调理对非计划妊娠女性持续月经不调的影响
[J].内蒙古中医药,2017,36(8):21-21.